威名远播: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70周年专题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就在这个时候,40l所的新模型,也在计算中发现它达不到要求,不能成为氢弹。两种方案均告失败,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震惊发怔……

往昔异常活跃的理论部办公室,一时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中年人皱着眉头端坐沉思,最爱说笑的青年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院党组通过开会讨论,从新制定了研究方针,所有科研人员决定采取:“回头看”的方法,通过追忆以往碰壁的过程,来重新考虑新设计方案。

通过努力,科学家们发现,尽管两条路都未走通,但对氢弹的基本规律认识却得到深化,适应氢弹设计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都有了新的发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能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很可能就会出现突破。因此,尽管挫折挡道,反而涌现出一批“不取楼兰誓不还”的氢弹迷。

小沈是浙江人,家乡口音很重。他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模型设想,并且断定是如何如何好。虽然一经严格论证,这些设想就被淘汰,但他仍不甘休。人家刚刚否定掉他的一个方案,他又加班加点,熬更守夜拿出另一个方案。

大伙对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了评价,并给他起了个外号:沈特勒(特勒,是美国氢弹之父)。

后来,当理论部“山穷水尽”时,人员作了些变动,“沈特勒”被分配到等离子体组。

但这位对氢弹入了迷的小伙子“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顽强地去构思氢弹模型。当别人对此有看法时,他振振有词地回答:“你白天不让我干,我晚上干;晚上不让我干,我总能够躺在床上想吧!”

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尚且如此,担负着领导和组织责任的科学家们的心情就更是这样了。

然而,光靠拼命蛮干是不可能成功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它首先要求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其次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彭桓武、邓稼先、于敏等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反思已陷入绝境的两种方案。

如果你走进一条胡同,想穿过去,走到底才发现它是封闭不通的,怎么办?你应该退回到进口处,还是重新选择另一条胡同?能不能在胡同的半道上另有蹊径,当时你走过它时未加注意,或许从这就能达到目的地――我们姑且用这样的比方来说明那时的情景吧。

1965年5月27日上午,聂荣臻召集张爱萍、刘杰、罗舜初、唐延杰等人召开会议,具体研究下一步核试验问题。

会议期间,聂荣臻说:

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继去年铁塔上爆炸之后,今年又上了飞机。与中近程地地导弹配套的缩小型原子弹头正在研制,问题不大。

探索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现在看来,搞大当量的地下核试验,选场难,工程量大,周期长,使更快的发展氢弹受到限制。这就更清楚地看出,美、英、苏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主要是遏制我国的,我们要放开思想,走自己的路,不受其条约的束缚。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威名远播: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