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 书库> 阶梯

阶梯

来源:网络

状态:已完结

作者:冯峻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安乐县表面上的第一批富裕者,也是紧紧抓住了历史的尾巴,因势而生,迈上了当代历史的舞台。说到底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第一批城市化改造的拆迁收益人、第一批在逐渐兴盛的旅游市场适时出击兴办农家乐土特产店的旅游行业业主、第一批通过签订常年承包租赁合同取得白茶种植权和山林矿产使用权的老板。第一类人要感谢当年无意间将家族搬迁到百年后、数十年后正巧位于城市改造区的祖先们,他们当初结庐建屋、生养生息的单纯初衷却无意间为自己的子孙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足可以含笑九泉了;第二类人要感谢赐予了安乐县这片灵山秀水的大自然造物主,无数次地壳的运动和海洋陆地的沧海桑田的变迁成就了安乐县的灵山秀水,也带给了他们利用都市人回归山水的意愿快速致富的良好契机;第三类人则是要感谢那些在信息政策等各方面关照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相互通气,互相关照,从“人民”中脱颖而出开发着属于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资源。马梓筠在安乐县街头溜达,四处寻找婚姻介绍所的时候,恰是第一批拆迁户已经被列入了拆迁规划、第二类人还在热门景区寻找建造农家乐民宿的最佳地址、第三类人开始留神关注到白茶山货陶土市场,而那座远远超出市政平均建设水平的雄伟县政府办公大楼的轮廓身影尚在领导们的大脑中勾勒酝酿、尚没有破土动工的加速发展时期。安乐县狭小的主城区周边的一些新建道路边已经逐渐出现了第一批房地产先锋的零星工地,但是和今天炒房热背景下全城盖楼,三五天就冒出一座塔吊,小半个月就打好密密麻麻的一片水泥桩,小半年就建好一座小区房体的建房速度、频率和规模还远远不好相提并论。那些初来乍到的第一批试水的房地产老板为了在当地打响牌子,赢得市场口碑,还不敢过于肆意妄为地偷工减料,尚能摸着良心而非昧着良心,踏踏实实地打造着自己在安乐县主城区的首批处女作品。除此之外,整座久历计划经济的宏观管理从而带着浓厚官腔官味的小县城依旧习惯成自然地慵懒静卧在周围群山的簇拥之中,冷眼旁观沿海的那些大都市在对外开放的喧哗快轨上大步流星,一往无前。似乎也知道属于自己的最精彩热闹的黄金年华尚未来到。

当时的县城还是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们纵横驰骋的天下。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中铁饭碗就是金饭碗,旱涝保收就是众人所仰,县政府和各职责局、供电、烟草、水利、医院、学校、新华书店等各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大小头头们宛如毫无生气的小池塘中的大鱼,悠然自得地分享着政治特权、经济实惠和社会福利最为丰饶集中的优质水层。在小县城这种最为典型的熟人社会生态圈中,关系就是一切,人脉就是实力,保守就是胜利,传统必须秉承。子承父业、外甥靠老舅关照、小姨子靠姐夫提携、战友间的鼎力相助、同学间的相互推动,乡党间的互帮互援,都是官场上盛行不衰的由公及私、由私再及公的潜规则。北关监狱警察职工当时尚未依靠房改政策在县城大规模置业。除却少数本地警察,他们中的多数和地方并无过深的往来。因此在很多事宜上,尤其是在个人婚姻上,也就很难享受到在安乐县地方上那些拥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眼线资源的本地警员那样的便利,更别说人缘极其一般的马梓筠了。“怒吼事件”之后,他更是被北关监狱中的多数男女单拎出来视为另类的奇葩而加以排挤。那些热心说媒的阿姨们一提到他这个烂仓货也是频频摇头,好像马梓筠亲身糟蹋祸害过她们的闺女、或者是她们亲眼看见马梓筠糟蹋祸害过别人家的哪位闺女似的。要解决个人问题,马梓筠只能自力更生,或是借助于天意。他想到了婚姻介绍所。上一次在县城购买袋鼠牌夹克的时候,他记得自己的眼睛曾经在无意间瞄到过路边有过那么一个婚介所的招牌。可自己是个路盲加方向盲,那挂招牌的确切地点他已经记不牢了。好在安乐县整个县城也就这么丁点大,他半猜半蒙,总算让他给找到了。这是一所开设在临街商铺楼二楼的牌匾简陋、规模很小的居家式婚介所,小小的房间里只有一位相貌慈祥的老阿姨。她听到了马梓筠的脚步声,抬起夹着老花眼的脸,对站在门边的马梓筠温和地招呼了声,让他在沙发上坐下。马梓筠此时是平生第一次到婚介所报名,他有些好奇地观望着这小房间内的一切。半开半盖的电饭煲、沙发背上放着的挂着毛衣片的毛线钩针、正在轻声播放着越剧的收音机,整座房间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示出阿姨不仅在此办公,同时也就是在这生活。这座房子不仅是她的办公场所,也同时是她的住宅。阿姨语气和蔼地询问了马梓筠几个问题,又递给他一张印刷并不精良的表格。马梓筠一边回答着阿姨的提问,一边小心填着表格。尤其在对于女方要求的这一栏,他沉思了半天,迟迟难以下笔。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阶梯
返回顶部